竹鼠喂奶粉会上火吗

首页 > 三农问答 > 竹鼠2023-09-03 09:34
人工给竹鼠喂奶粉
上火是竹鼠养殖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,而给竹鼠喂奶粉是补充营养、给母竹鼠补充奶水非常好的营养品,但是在喂奶粉期间竹鼠出现了上火的症状,有人就会猜测奶粉喂多了是不是容易上火?或者直接猜测喂奶粉是不是会上火?

其实不然,喂奶粉不会上火,而是你不会操作间接性导致竹鼠上火。

怎么判断竹鼠上火?
眼屎增多、舌头发红、口腔红肿、粪便干硬、血便。

喂养不当是上火的首要原因
1、冲调水温不当:奶粉有冲调水温要求,水温过高会破坏奶粉中的营养素,同时导致部分蛋白质变性失活,难以被消化吸收,导致积食上火。
2、冲调比例不当:每罐奶粉都有标注建议的冲调比例,若冲调奶液过浓,会增加竹鼠的肠道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,引起便秘、上火。若冲调奶液过稀,竹鼠容易出现营养缺乏。
3、过度喂养:养殖户不了解不同阶段的竹鼠奶粉量需求(幼竹鼠和哺乳期竹鼠、产前竹鼠),并且合理安排添加辅食量,避免过度喂养。过度喂养易引起积食、消化不良等消化问题,进而出现上火的表现。

奶粉本身并不会导致上火,一般来说,人工用奶粉喂大的竹鼠相比母竹鼠喂大的竹鼠更易出现上火现象,这主要是母乳更适应竹鼠的肠道及消化情况。

但大家也不必过于担心,没有哪一款奶粉是“上火奶粉”,除了喂养、卫生等原因,每个竹鼠的体质不同,消化情况不一样,即便喂同一款奶粉,有的竹鼠消化吸收很好,而有的竹鼠经常出现“上火”的特征。
同类推荐
  • 竹鼠吃什么中药催情

    一种竹鼠催情的中药,包括以下组分:川弯3-7克、黄茂3-7克、王不留8-12克、穿山甲鳞片8-12克、桂枝13-17克、苏叶6-10克、洋参3-7克、当归8-12克和小通草8-12克。

  • 竹鼠身上(体外)有寄生虫症状

    1、竹鼠会经常去撕咬自己的皮毛,或者经常去碰擦墙壁。2、严重者会有脱毛,脱毛的地方会见很多皮屑,有的会像外伤一样结痂,用手拨开结痂,则有可能见白色的虫卵或者小虫子。3、竹鼠采食正常,但会比较消瘦、皮毛无光泽或者不生长。

  • 竹鼠群养配对不怕近亲繁殖吗

    其实有这个考虑是正常的,但是比较难避免,主要是要科学管理记录哪只公和母配种,以后产的仔要隔离开,即使想避免很费时费力,对于一些养殖场来说近亲繁殖能尽量避免的就避免,无法避免的就随意而行。

  • 竹鼠池不做漏粪口好吗

    不太建议不留漏粪口,最好是留。为什么这么说?以后打扫卫生可以大大降低打扫时间,增加效率。竹鼠有推粪便到池外的习惯,留一个漏粪口,下面放一个脸盆,竹鼠推出来的粪便都装进脸盆里面,以后打扫卫生只是简单的清理一下池内即可。池外的装进脸盆,只需倒掉脸盆里面的粪便即可。非常轻松。

  • 竹鼠产仔少是什么原因

    1、竹鼠繁殖种群没有经过科学的优选优育,没有进行选种,只要是活的竹鼠都拿来做种苗饲养。2、竹鼠营养搭配不合理,维生素、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严重缺乏,造成竹鼠过肥、过瘦或者患营养代谢性疾病。

  • 为什么竹鼠到场1个多月内容易出现死亡

    1、随意更改原场地喂法,无论是精料还是粗料。2、环境的改变,竹鼠未完全适应新的环境。3、鼠池未消毒或者不干净,长年未清理打扫卫生而导致竹鼠发生疾病。4、竹鼠应激性肠炎拉稀死亡(拉稀后需要补充水分,否则容易导致脱水性死亡,比如:葡萄糖)。5、本身竹鼠到场前就携带疾病,而导致感染其它竹鼠而发生死亡。6、温度、湿度温差大,跨省两地养殖场温湿度大。

  • 竹鼠肠炎是什么原因造成

    竹鼠肠炎病因多种多样,有细菌感染(大肠杆菌)、霉菌感染、病毒感染和各种体内寄生虫感染等。吃了冬天霜冻的青粗饲料,不易消化的精饲料,投喂过多的蛋白饲料,水分重的瓜果喂过量及饮水不洁净,突然变换精料,投喂不定时定量,小鼠断奶过早或刚断奶贪食,鼠舍潮湿寒冷,食具脏,温度忽高忽低等均能引起腹泻。

  • 竹鼠可以用伊维菌素驱虫吗?

    可以,伊维菌素主要驱竹鼠体内寄生虫,伊维菌素是新型的广谱、高效、低毒抗生素类抗寄生虫药,对体内外寄生虫特别是线虫和节肢动物均有良好驱杀作用。

  • 竹鼠运输有哪些风险

    1、气温风险。2、长途距离运输风险。3、打架风险。4、证件不齐风险。5、到场后的应激风险。6、死亡风险。

  • 解剖竹鼠肠道壁上有许多黑色小点是什么疾病

    竹鼠肠道上有小黑点是大肠杆菌感染,建议:1、隔离治疗,2、肌注螺旋霉素和庆大霉素合剂,3,鼠舍消毒,4,保证饲料卫生,5,保证粗料的供应,6,平时不要随意改变饲料结构,如果需要改变要给于7天过渡期。

三农创养   用户

三农创养所有资料内容均为网友收集推荐与提供,如有侵犯版权敬请指出。

所有资料内容的准确性、安全性和完整性未经验证,3nxt.com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内容而造成的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。

粤ICP备18005810号-6